星期四

關於減碳成本

Enkvist, et al. (2007). "A cost curve for greenhouse gas reduction. (cover story)." McKinsey Quarterly(1): P.38

今天讓我來介紹一下麥肯錫季刊(McKinsey Quarterly)在前年發表一篇關於減碳成本曲線(A Cost Curve for Greenhouse Gas Reduction)論文,雖然這篇論文主要是寫給企業以及政策家的,但是深入淺出的論點可以讓每個人都能瞭解減碳經濟的內容以及重要性。

這張圖片第一眼看起來是滿複雜的,先從縱軸來看,縱軸代表的是每頓減排二氧化碳的成本,單位是歐元,而綠色長條代表的是各種不同的節能技術與政策。譬如說最左邊的建築絕緣(Building Insulation)的成本就是負150歐元左右,意思就是建造建築的時候把大樓與大樓之間互相影響的熱源、內部的熱源隔絕好,抑或是寒冷地區的建築物使用容易保暖的建材,都可以一邊減碳一邊省錢。往右邊遞增的還有開發省油技術的汽車、節能的照明設備、空氣冷卻、地熱、生物能源等等都是省錢的妙計;繼續往右一直到核能、各成本的的造林技術,或是直接採取碳的捕捉以及儲存(Carbon Capture & Storage)來減少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量,這些都是能夠減碳但需要額外的成本的方法。

若看橫向,代表的是累積的減碳量。國際上減碳目標設在2030年需要控制地球暖化的程度在攝氏兩度以內(也就是說,只要大氣中CO2的濃度降低為 450ppm),則需要每年減少排放CO2是260億頓,看圖說故事的話,最經濟的方式就是完完全全使用40歐元成本以下的減碳政策以及技術。如果政府將條件稍微定的寬鬆一點,譬如說目標濃度設為 550 ppm,則需減少180億頓的 CO2,也因此只要全數利用25歐元成本以下的政策或技術即可,請注意,這當中有一半是負成本的策略,也就是讓國家能夠省錢的策略。

許多人都認為先求經濟發展,再來考慮節能減碳,但我覺得這是相當不正確的觀念,事實上就像我剛提到有很多減碳的策略同時還能夠省錢,因為減碳的策略絕對是和經濟密不可分的。對於一般人而言,儘管不太可能馬上實現「建築絕緣」或是「利用地熱」之類的技術,但是至少可以在換車的時候購買省油、馬力也夠用的車子;或是更簡單的,淘汰家中舊的鎢絲或是鹵素燈泡這種非常容易發熱的照明設備。我也同時發現大部分你我能做的節能減碳的策略,其實只是習慣上的問題而已,一毛錢都不必花。

分享一個最近看到的節能資訊,就是台達電與大同OTIS電梯公司的人對於大樓的電梯耗電量測試,得到一個數據:一個人搭電梯下樓所耗的能源是一個人搭上樓的107倍左右!原因是一般的電梯井中,電梯的配重系統大概會與電梯半載時的重量相同。也就是說當你一個人搭電梯上樓時,因為另一端配重比較重,所以馬達只要用少許的電力就可以拉上去;但是下樓時,電梯箱比較輕,因此要用比較多的電力才能把電梯箱降到一樓。估計是只要有十個人,每天減少一次獨自從九樓搭電梯到一樓,一年就能減少400度電及920元的電費,也同時減少了254公斤的溫室氣體。因此下班時盡量少一個人搭電梯,如果身體上許可的話,走樓梯會更好。

論文來源: Enkvist, et al. (2007). "A cost curve for greenhouse gas reduction. (cover story)." McKinsey Quarterly(1): 34-45. (PDF下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